分類
家長園地

雙管齊下 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cs_admin

  撰文:教育專家羅煦鈞校長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學習的速度都會不同。但如果有方法可以令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一定是家長以至老師都樂於見到的。如何讓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好,亦正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中一個影響孩子學習速度的關鍵,是他有多少的已有知識。已有知識即是孩子曾經學過,並且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除了是他從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的知識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學習如搭棚 逐步打好基礎

近代被受重視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Lev Vygotsky) 認為,學習的過程就像建構鷹架一樣,都是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用一根一根的金屬棒逐步搭建而成的。所謂鷹架,相當於中國人所建搭的棚架。當然,搭棚用的卻是竹枝。

 

用搭棚來形容學習,可以為我們帶來好幾個啓示。首先,打好基礎是重要的;其次,學習要一步一步來,假如一味求快而忽視了某些環節,知識亦不會牢固。再者,只要按步就班地努力學習,一定會累積得愈來愈多的知識。還有,不同人可以搭出不同形狀的竹棚,而知識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只要明白了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已有知識就像已經搭起來的竹棚,而新的知識就是在已經存在的竹棚上再加高和加大。已有知識愈多愈可靠,學習新事物就愈容易,不需要再顧東顧西,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善用空餘時間 擴闊知識範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所用時間分別不會很大,所以善用空餘時間,對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便變得相對重要了。善用空餘時間並不等於多參加幾個訓練班或多做幾本補充,反而由於學校已經提供的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空餘時間就更應該著重開拓更闊的知識範圍,讓「竹棚」的基礎變得更寬闊。


看圖書、參觀博物館和展覽會、到自然教育徑旅行等,都能讓孩子增廣見聞,擴闊知識範圍。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擁有多一點主導權,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讓小朋友有選擇的空間,亦可以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律和責任感,這對他的未來也是重要的。

分類
家長園地

旅遊除了玩樂外,還有甚麼?

cs_admin

  聖誕新年長假期即將開始,一些家長會選擇利用這個漫長的假期和小朋友離港旅遊,既可共聚天倫、還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會說,旅遊還可讓小朋友增廣見聞。的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如小朋友有親身體驗,相信對所學知識能有較深刻的了解。例如,當小朋友學到「萬里長城」時,如能到該處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這個建築工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我在選擇旅行地點時,也會考慮會否與女兒的學習內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學到不同種類的動物時,我會在旅行中加入動物園作參觀景點,讓她能親身接觸不同的動物,這總比單從書本或電視認識好得多。

 

 

    我很重視去旅行的數天時間,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數天,我和女兒有一段較長的朝夕相處時間,只要用心觀察,你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在旅遊時特別關注女兒的以下事情:

 

(1) 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表現

 

 

在旅行期間,小孩會接觸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現是怎樣呢?面對陌生的長輩,她會否主動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禮貌及得體地回答長輩的提問呢?面對同齡的小朋友,會否主動一起玩耍呢?如何處理當中可能發生的爭執呢?我喜歡從旁觀察,然後到晚上,我會跟女兒分享及讚賞她當天良好的表現,並鼓勵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於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和時間賽跑,這時你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會安排女兒攜帶一個屬於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內裡的個人物品。我則從旁觀察,孩子能否妥善地處理她的個人用品,以及離開酒店或出發到另一個景點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當當。在有需要時,我會適時提點或從旁協助。

  其實,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自理能力,並不一定需要乘搭飛機到外地旅遊。我想强調的是,品德培育並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味的說教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應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細心觀察子女的日常表現,在有需要時作出提點或協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難達到以上目的。

分類
家長園地

教育的「小動作」 讓孩子在理想的天空飛翔

cs_admin

撰文:國際資優潛能研發教育機構課程總監關顯彬

 

有人說,孩子將來的那一紙文憑,最少能讓他們擁有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不會赤手空拳地面對未來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生活;有人說,孩子良好的修養、優雅的舉止,是整個家庭的廣告,即使沒有甚麼過人的本事,至少保證他們不要走上歧途;也有人說,自己一生中有太多的遺憾,夢想總被現實雨打風吹去,現在生活條件變得更優越了,絕不讓悲劇重複發生在孩子身上,要把他們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然而,當年輕人懷揣大學畢業證書、蹣跚於求職之路時;當媒體時而報道「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抗」的人性扭曲的時候;當孩子不能成為家長理想的樣子,家長卻恨鐵不成鋼的時候……衡量質素的刻度,難道教育僅僅是實現優越的生存條件?

 

如何培育孩子成才 留意日常生活的小細節

 

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家長共同的目標,但怎樣把孩子培養成才,卻成了家長頭疼的難題。在現時科技進步的年代,教育卻變得愈來愈複雜。家長總被孩子一連串的「不可思議」搞得手足無措,在管也不對、不管也不對的循環中感到焦慮。

其實,只有親自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裡完成,素質也可以在細節中培養。

 

有時候,成敗的關鍵不在環境,而在過程中的細節。一些教育的「小動作」,或是眼神、動作和態度,這些常常被家長忽略的細節,是一套塑造孩子成才最精緻的工具。從局部精雕細琢,在智商、財商、逆商、情商、德商、美商等多方面,為你的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們在理想的天空裡飛翔!

 

沒有刻板的理論知識,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只有細微的灌輸過程。授人以魚,只能解一時之饑,授人以漁,才能成為一世之本。素質教育就是交給孩子漁獵的方法,而不是僅僅給他們維持生命的糧食。這些解決本質問題的方法,就潛藏在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當中,只不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的。

 

品格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揠苗助長、一蹴而就,養成良好品格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接一個定格在孩子記憶中的畫面組成的。當孩子要大擺生日宴會的時候,也許頭腦中會突然閃現母親儲存硬幣的畫面,從而讓他自覺地將銀行卡從提款機裡抽出;但也可能完全相反,如果被父親打麻將時一擲千金的畫面替代,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都會變得蒼白無力。

 

如何把素質的細節定格在孩子的腦海裡,然後在他們需要指導的時候,左右他們的行為。這是發自孩子心底的自動自覺,才是教育的精髓。

 
分類
家長園地

放下焦慮 不要成為怪獸家長

cs_admin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記得兒子讀小一個的時候,筆者常常在接放學的站頭遇見同一群家長。有一位家長的兒子,巧合與我兒子同校又同級,所以我們漸漸熟稔起來。也在那時開始,見識到甚麼叫做「怪獸家長」!

 

她常問我的孩子參加了甚麼課外活動,因為她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的兒子每天都參加不同課程,有時還要一天趕兩場,而筆者就乏善足陳。兒子自小喜歡在家裡「搞東搞西」,創作出很多遊戲,自得其樂,我亦看到他能掌握學校所學的東西,於是覺得沒必要再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從來,孩子快樂,就是我對他的祝願。

 

但漸漸地,當你身邊大部分的家長,聚集時都七嘴八舌地談論孩子學甚麼,考了甚麼級數的樂器及語文等,令原本相信「順其自然」那一套的筆者,都開始焦慮起來,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一個懶惰、不求進取和不為孩子將來打算的媽媽!

 

於是,筆者也開始為孩子報讀一些課程,但所遇到的反抗,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由兒子讀小二至小四的幾年間,雖然報的課程不多,但母子也常因要他上額外的課外活動而起衝突。筆者不忍見兩敗俱傷的結果,於是又問自己:「對孩子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呢?雖有滿身學問,但帶著一個不快樂的心境;抑或是一個活潑、開朗,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呢?」雖然筆者當時還未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但仍相信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得到健康人生的最重要基石。


最後,筆者決定不再「強迫」兒子參加他不喜歡的活動。就這樣「let go」,反而給予空間讓他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他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想學甚麼,甚至參加中文補習。這些自決及為自己負責任的鍛鍊,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兒子日後很寶貴的資產,無論在他求學或工作上,都無往而不利。


其實不少家長都像筆者當年一樣,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看見其他母親都做著同一樣瘋狂的事情,便不覺得那樣是瘋狂的,而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不情不願,都一樣要做。但是,孩子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給我們知道,他們很辛苦,他們接受不來!問題是,母親們又看不看到呢?如果家長的眼光短淺,只怕輸在起跑線上而焦慮不安,只顧為孩子營造短暫的競爭優勢,而忽略為孩子建立有利長遠發展的質素,那麼恐怕最後輸的不只是母子關係,還有是孩子的人生!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cs_admin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

分類
家長園地

父母要學習「愛的語言」

cs_admin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早年有機構調查發現,近六成子女認為家長沒有用愛的語言與他們溝通,更有近半數父母會在管教子女時,傾向了專制和冷漠模式。其實,親子溝通的模式對建立親子關係甚為重要,筆者今次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有關的調查結果及建議。


調查結果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研究,把父母的管教模式歸類為懂得運用「愛的語言」的開明型,以及屬於「非愛的語言」的專制型、放任型及冷漠型。據子女的現實回應顯示,在孩子心目中只有四成一的家長屬於開明型,一成家長屬於放任型,餘下近半家長都屬於專制或冷漠型,而當中專制或冷漠型父母的比例分別為兩成七和兩成二。

 

 

調查又發現,父母及子女在三類處境中,理想與現實都出現很大的矛盾,這情況在學業表現處境中顯得尤其嚴重。子女期望父母在學業表現處境屬開明型的有六成二,但現實僅有三成七。同樣地,父母的理想和現實也顯示出重大差距,只有百份之四的父母認為自己在學業表現處境中與子女的相處是專制的,但實際有三成一家長也屬於「專制型」。這反映了父母在處理子女「學業表現」方面時面對很大的困難,不知不覺間就採用了「非愛的語言」。現今有不少父母都過度介入子女的學習,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安排子女參加極多學習活動及坊間不同的補習班,務求令子女在學習上可以走在最前線,因此造成很多親子衝突,甚至令情緒受困擾。

 

我們做父母的,應培養使用「愛的語言」的習慣,因為愈懂得運用稱讚、鼓勵、關愛、接納、欣賞和肯定等正面言詞,子女就愈能明白父母的管教中兼有關愛和規範,從而成長為一個有自尊和自信的人。筆者相信大部分父母對子女的說話,出發點都是為子女好,但不適當的說話,不單會傷害親子關係,更可能令孩子變得反叛。相反,適當的說話,卻能令孩子樂意接受及盡力做好。

 

建議父母與子女溝通時要:

 

  • 說親切、讚美和鼓勵的話

  • 給予正面的引導

  • 孩子做得好時要稱讚他

  • 留意孩子的回應是基於自己的回應

  • 即使要說不,也應避免負面的說法

 

分類
家長園地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cs_admin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cs_admin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5個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cs_admin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當小朋友發脾氣,很容易看到父母的處理手法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如果小朋友大叫大喊,身為父母的能否很快地令小朋友的情緒減低?有些稱職的父母只是很簡單,會馬上蹲下、眼神接觸及抱緊孩子,很溫柔地問:「你為甚麼會哭?不要鬧別扭吧。」

 

我們第一要令小朋友控制到情緒,如果控制不到情緒,他就甚麼也聽不到。我們不要在他情緒高漲時教他或罵他,他們往往都聽不入耳。如果小朋友發脾氣,而我們的情緒也控制不到,更加大聲地責罵他,他也會愈來愈大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教小朋友控制情緒。

 

我們不時會在超市看到一些小朋友耍別扭、大叫或大哭直至在地上打滾,去到這種情況其實小朋友已經在挑戰成人的底線。如果到時候我們因為怕尷尬或怕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我們,我們想息事寧人,從而妥協。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我們在教小朋友下次要達到這種地步,大叫打滾我就會買給你了,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會買了。所以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身體力行,和不要介意別人怎樣看。

 

 

如何處理會比較合適?家長應放下所有事情,蹲下跟小朋友說話:「剛才媽媽跟你說待會不准買東西的,你記得的。如果你真的要發脾氣,媽媽就甚麼也不買。放下所有東西,我們回家。」因為你要想想我們一次兩次三次地堅持,小朋友就會明白他們是不能挑戰父母,他就不會愈來愈大聲。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留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可能在鼓勵小朋友哭,其實如果我們經常說:「不要!」當小朋友就會聽到那個字,例如說:「你不要再哭了」,小朋友只會聽到「哭」字。其實我們應該叫他們做甚麼呢?「你應該冷靜下來,擦乾淨眼淚,平心靜氣,我才跟你說話。」如果我們叉起腰很大聲地說:「你試試再哭,信不信我一會兒怎樣怎樣⋯⋯」其實小朋友的行戈大火只會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要留意我們的言行,要正面地鼓勵他。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小朋友發脾氣耍別扭、不做功課或不想吃飯,我們很多時候會糾纏在那件事。我們怎樣可以令小朋友盡快做完,然後可以做另一樣事情?我們要想下一個「甜品」給他,例如他很不喜歡做功課,我們可以說:「不如這樣,我們在15分鐘內做完,我們就可以一起看書、看卡通片、砌積木或玩玩具。」這些是小朋友很喜歡和很嚮往的,我們就要不停放大這些事情。

 

我們要讓他看到將來的結果,是跟他現在的行為掛勾的。如果小朋友在過程中在家裡大哭或耍別扭,家長很多時候都會放他在一個Quiet Corner(冷靜區),叫他先靜靜地平復情緒。可能在他最熟悉最安全的房間內或在他的床上,讓他慢慢停止哭泣。

 

如果一個稱職的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令小朋友思考完,表達: 「媽媽真的對不起 我覺得自己剛才不對。」父母分配角色會更容易,例如媽媽跟小朋友做功課時

小朋友在發脾氣不願做,又大喊大叫。媽媽可叫他:「你現在回房間,坐在自己床上,想清楚自己做錯甚麼。」


然後爸爸或其他人走進房間,告訴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剛才激得媽媽很不開心,你知不知道她會很生氣?」我們把我們的成人世界、思想及感受告訴他,讓他明白並心甘情願地說:「我真的做錯了,我真的不對,對不起媽媽。」

分類
家長園地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cs_admin

資料來源: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時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爭取,而孩子的哭聲往往就像刺中家長的死穴,令家長心軟,繼而妥協,但這其實正正踏上惡性循環。

 

我們要明白孩子行為出現的頻率,是跟後果有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好的,我們會多做這個行為;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不好的,我自然就不會再做這個行為。

 

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世界的認知和他有甚麼應該做及不應該做,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當家長嘗試解釋給他聽為甚麼你要這樣做或為甚麼你不能這樣做時,小朋友聽完後還是一知半解。

 

如果一個3歲小朋友在睡覺前鬧情緒,家長可以跟他定一個獎勵計劃。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有些不同,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每晚只會最多說三次請你上床睡覺,如果我說三次內你能夠上床睡覺,你在那天就會有一個貼紙或印章。當你儲到一定數量的貼紙或印章時,就可以換到一個獎勵品了。」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是活動機會,例如一家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

 

 

當小朋友到了晚上不肯睡覺,只想看電視。爸爸媽媽要先提醒他:「現在是第一次提醒你請你上床睡覺。」當他還不去睡覺的時候,爸媽就要提醒他說:「三次內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了。」同一時間爸媽就要拿出記錄簿和貼紙讓他看見。如果他還未上床睡覺就跟他説:「第二次了,請你上床睡覺,現在上床睡覺還是有貼紙的。」如果第三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到,爸媽就要跟他説:「今天已經説了三次你都沒有上床睡覺,我們沒有貼紙而且要收拾東西了。」

 

小朋友可能會因而鬧情緒和哭,會鬧著想要貼紙,也會鬧著想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就是不可以讓步,不可以讓他成功看到電視或成功取到貼紙。因為如果他能夠成功取得貼紙或看到電視,小朋友就會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鬧情緒鬧得愈久,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很堅持,同一時間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時間不會很短。家長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持久戰一開始是比較困難,但之後會慢慢變好。當小朋友持續哭鬧也沒有貼紙或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小朋友就會慢慢學到一件事,就是鬧情緒是沒有用的。除了沒有用,連貼紙也沒有,兩個都是不好的事情。慢慢地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會嘗試做到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以取得貼紙。

 

家長很多時候覺得用獎勵計劃或用獎品引誘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賄賂小朋友的行為。但其實獎勵和賄賂最大的分別是時間,通常賄賂就是小朋友已經不合作了,家長才提出如果你現在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這就屬於賄賂。但獎勵是事先已經定好,而不是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時候才說出來,讓他們有動機做一些好的事情。


獎勵品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提高動力,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食物,如果家長覺得過於物質化,也可以是活動機會,或是一些口頭上讚賞。口頭上的讚賞也會提高小朋友的動力,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的時候,這種獎勵的情況未必需要這麼外在化,他會慢慢由父母口中或手中得到獎勵品,變成在自己心中出現獎勵品。


當他慢慢做好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外在的動機。因為他會給予自己動機,就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到了,我已經更加聰明了。所以說獎勵計劃是不需要一輩子做下去,但是我們需要在一開始他不明白世界的時候,價值觀還未很強的時候,給予他一個小小的動機,久而久之可以慢慢減少獎勵品。


最後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獎勵計劃也有很多因素要加在一起才會成功。家庭裡的大人也要一致做到這個獎勵計劃,不可以只是爸爸給貼紙,媽媽不給貼紙。


第二,我們需要貫徹。第三,有些事情需要很即時,即是當晚發生了馬上就要給貼紙,不可以儲起一個星期才把貼紙給他。第四,需要靈活彈性。如果小朋友每次想要換的禮物都不一樣,我們也要配合,不可以每個月都換同一份禮物。


如果家長在家裡定了獎勵計劃也覺得沒有甚麼用,有機會是這些細節有地方需要再調節。如果家長覺得沒太大作用時,可以找老師或一些社區的社工或一些專業人士,討論一下獎勵計劃有甚麼地方可以再調節得好一點,令小朋友可以做好這個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