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打鬧抑或獎賞?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羅偉柏博士 

 

很多家長對於督促子女讀書都感到很頭痛,如果他們自動自覺就好了。對於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很多家長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用一些賞懲的方法,究竟藤條還是薯條會比較有效呢?

 

其實我相信現今的家長都會明白,打鬧都不是一些很有效的方法,因為會傷害到小朋友的身體和自專心,這是不是代表用獎品就比較有效呢?例如「如果你讀完書之後,就可以有一包薯條」,但這一種方法亦暗藏危機。

 

首先這些獎品往往要不斷加碼才會有效,其次就是當沒有獎品的時候,小朋友是絕對不會自動自覺讀書的。其實除了用薯條和藤條這兩個方法之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呢?

 

在這裡我想介紹三個法寶給大家,就是「能力感」、「自主感」和「關係感」。能力感是甚麼呢?這就是令到小朋友認為自己有能力學習新的事物及應付挑戰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即是一些不是太難或太易的學習材料或功課給他做。例如來到圖書館選擇一本書的時候,就不要選擇一本太多生字的書,起碼小朋友應該會懂得七至八成字的書就對了。除此之外,也要給多些正面及有助他發展的回饋給他們,多點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還有跟他們一起腦力激盪(brainstorm)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就是自主感。其實有時小朋友有很高的能力感,但是他感到被壓迫的時候都不會自動自覺地學習,家長有甚麼可以做,提升小朋友的自主感呢?你可以讓他們做多些決定,他們讀書的時候我們從旁鼓勵;在小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才提出我們的想法和意見,亦不要給過多的指示他們或不適當地用賞懲,因為這些都會抺去他們的自主感。

 

第三,就是關係感。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被愛和被關懷的需要,而當小朋友感覺到被愛和被關懷的時候,就會與父母產生一種信任。當你再叫他讀書的時候,他都會特別上心,家長如何可以增強與小朋友的關係感呢?平時就要多點聆聽他們的說話,表達你的同理心,亦要用溫暖的態度跟他們相處。最重要就是無條件的愛,無論他們的成績是好與壞,我們都是義無反顧地愛他們。

 

 

 

如果下次督促小朋友讀書而他又不肯時,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方向:自主感、能力感和關係感出發。停一停、想一想,我如何可以滿足小朋友這三方面的需要呢?當這三方面的需要被滿足時,小朋友就會自自然然,自動自覺地學習成長。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過分沉迷手機遊 家長要如何處理?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從小建立自信?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

是很需要愛,他可能比較自我,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


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都能結束親子班。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例如交換一些物件,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

 

 

有一樣事情家長也可以做到,就是由生活開始建立他們的社交能力。譬如當帶小朋友外出時,在日常生活看見的人,例如鄰居、樓下保安,甚至超級市場附近的姨姨,可以多些打招呼。可能嬰兒時期用手勢開始,到能運用言語開始每天都做,這可以成為與人建立關係的習慣。

 

分類
家長園地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小朋友的愛?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有些媽媽會經常問我:「我應該怎樣表達我對小朋友的愛?會否因為我表達得太多而造成溺愛?」,我覺得其實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是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就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分類
家長園地

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

家長園地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招數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招數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招數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分類
家長園地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家長園地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 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分類
家長園地

學習放手 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家長園地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照顧他到老,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適時的放手。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

 

怎樣放手

  1. 愛與紀律並行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筆者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所以,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是教育孩子自我規範的第一步。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就能放手。

 

2. 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放手的過程中,你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並接受失敗。

 

        3.   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要放掉一種迷思,不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父母的都要滿足。在設定界限中,延遲滿足很重要,我們要區分孩子的想要需要。孩子要求某樣東西時,不要有求必應,你可以等到他生日時送他,或鼓勵他自己存錢買。西方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去幫鄰居鋤草賺取零用錢,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透過自己努力,辛苦得來的東西,他們會比較懂得珍惜。

放手除了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對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感覺之外,還有一個更崇高的價值,就是化小愛為大愛。父母要學習放手,祝福孩子去追求他的人生。當你開始放手時,你會發現,原來生命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分類
家長園地

別成為孩子「表演」的「觀眾」

家長園地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總幹事
   林何佩儀

 

讚賞經常會被誤解和誤用,有些家長認為讚賞是「萬靈藥」,任何的讚賞,孩子都會照單全收。其實,孩子無法接受語帶諷刺的讚賞,這樣只會令孩子反感,適得其反,不知方向。對待孩子,給予適當的讚賞比嚴厲的責罰更有效。有些說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成功的父母要把握可以讚賞或鼓勵孩子的機會,因為適時適當的讚賞能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使孩子能朝着一個正確的方向成長。

 

同時展露笑容與有眼神接觸

家長在讚賞孩子時,一定要同時展露笑容,並注視孩子雙眼,這樣真摯的感受是最幸福洋溢的。因為,讚賞是一把雙刃劍 ─ 恰當的讚賞,會讓人如沐春風,自信愉悅,努力向前;但錯誤的讚賞卻會弄巧反拙,讓孩子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例如當孩子不肯「坐定定」時,家長應配合表情跟他說「請你坐下」。如果孩子願意服從,家長可馬上稱讚他,然後跟他玩有趣的遊戲。但如果孩子仍然不服從,家長可立即帶小孩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及引導他跟從指示。或者當你告訴孩子把玩具放好,但他仍一邊看著你,一邊用力丟玩具,試探你會否放過他。於是你可以用平靜溫和的語調跟他說:「請溫柔地將玩具放好」,或者「我們一起學習收拾玩具,好嗎?」

 

引導孩子明白表達方式要得宜

 

父母不需要款待孩子的不良行為,並盡量減少爭辯或安慰的說話,這只會給予孩子更多空間繼續「表演」,因為他們找到了「觀眾」,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你的忽視或者鬧情緒,令不良行為變本加厲。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只有合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這些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自然就會放棄。

如果孩子停止這行為,父母就可以即時給他反應,讚賞他原來也可以很安靜,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只要孩子受到別人的讚賞,自然會散發出自信與喜悅,同時也會對讚賞自己的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不過,長期重複單一的表揚方式會失去效用,所以家長在表揚時也應注意要有新意。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分類
家長園地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家長園地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